这些年,无论是公司的茶水间,还是朋友聚会的饭桌上,保险正在逐渐取代房子、股票、基金,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高。
香港保险因更高的潜在收益、更先进的保单设计、叠加跨境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中产讨论热议。
2024年全年,全港新单保费为2198港元,较2023年同期1807港元,同比飙升22%,再创历史新高!
内地人赴港投保新保单保费达628亿港元!仅次于2016年的历史巅峰727亿港元,同比2023年增长6.5%,相当于每3份香港新保单里,就有1份来自内地人!

2025热度依旧,第一季度,全港新单保费934亿港元,同比飙升43.4%!再度刷新自2001年香港保监局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季度数据!单季规模已接近去年(2,198亿港元)半年水平,占比约42.5%!
6月底更是迎来一场投保高峰,海港城保险机构出现排队盛况。
赴港投保的热潮中,不同城市群体的参与身影尤为鲜明。
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这一趋势表现得相当典型,投保人多以中年群体为主,且多属于中产及以上阶层,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与风险规划需求;有些是生意人、大厂骨干,还有体制内、高知分子、自由职业等。他们是家庭的顶梁柱、职场的精英、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
二三线乃至 N 线城市对保险感兴趣的人群同样不在少数。这些群体往往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工作状态稳定,生活节奏安逸,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积蓄。他们普遍家庭责任感较强,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成长,希望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为下一代的未来提供更坚实的托举与保障。
在人生下半程的挑战来临之前,需要给自己准备尽可能多的稳健型储备,已经成为这些人的共识。
这些曾经不屑于6%收益的人,回过头才发现:摸得着、拿得稳的现金流,才是家庭安全感的真正基石!
趋势1
减持房产,应对财富缩水的焦虑
在房地产红火的时期,不少人投资了多套房产,随着市场周期调整,房价阴跌、流动性锁死、租金回报率低下,这些资产也变成了烫手砖头。
一些理性的中产家庭正在重新配置资产篮子:降低房屋不动产的占比,只保留刚需住宅,缓解下负债压力。
换成现金和更灵活的金融资产,将目光投向提前锁定利率、更抗风险的香港储蓄险。
以美元计价的香港储蓄保单,稳健保本,长期复利演示收益可达6-6.5%(其中包含非保证分红)。
收益的背后是全球顶尖保险公司的投资组合和几十年的分红实现记录,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清晰、可预期的长期财富增长路径。
将部分房产资产转化为金融资产,相当于盘活了沉睡的资本,增强了家庭财务的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趋势2
打造终身现金流,应对教育&养老焦虑
不乱花钱、给未来可能的“没有收入或者收入下降”的情况兜底,成了越来越多中产的共识。


尤其要给未来子女教育、自己养老兜底,提前预留一笔绝对不能动的钱。于是不少人开始有意识的布局相对高收益的香港保险。
香港储蓄险的核心设计理念之一,就是将一笔整钱,转化为一份与生命等长的、确定的现金流。
这种“定时、定量、定向”的灵活现金流提取功能,提供了一种极高的财务确定性。它意味着:
无论未来经济好坏,市场牛熊,家里生意如何,孩子在18岁那年上学的钱,60岁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都已经准备好了。
这种确定性,远比一套不断贬值的房子、一个波动巨大的股票账户数字,更能给予家庭安全感。
趋势3
活用保险,解决定向传承的焦虑
前一段时间,娃哈哈20亿美元遗产案闹得沸沸扬扬。揭示了仅依靠法定继承和传统遗嘱的局限性——流程复杂、耗时长、且易引发纠纷。
传承的核心痛点在于:如何确保资产按照自己的意愿、高效、无纠纷地传递给想给的人?香港保险在传承规划上,提供了更灵活、更私密、更高效的选项:
1.指定受益人,避免纠纷: 保单持有人可以精准指定受益人及受益比例。理赔金直接支付给指定受益人,不纳入遗产范围,无需经过繁琐的遗嘱认证和继承权公证。
2.资产隔离与税务筹划: 在香港的法律框架下,保单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资产隔离的功能。同时,理赔金通常不属于遗产税课税范围,对于未来可能出台的遗产税/赠与税,是一个重要的提前规划工具。
3.保密性:传承过程私下完成,无需公开声明,很好地保护了家庭隐私,也避免家族纠纷。
财富传承从来不是富人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中产家庭需要未雨绸缪的大事。
毕竟,高净值家庭的财富基数大,经得起一定的损耗和分割;普通中产毕生辛苦积累的财富,更应该好好规划,确保每一分钱都能给到最想给的人。
最后
理性提醒,赴港投保并非“完美无缺”
香港储蓄分红险更多是中长期规划,其价值增长需要时间复利,早期退保可能面临本金亏损,投入的资金最好是暂时不用的“闲钱”。
非本人赴港签署的保单不受法律保护,务必亲身赴港购买,与持牌的香港机构签约,确保保单签署过程合法合规。
投保前应深入了解产品条款,客观评估自身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并咨询专业人士的独立意见,从而做出最符合家庭长远利益的明智之选。